化政函〔2019〕119号
化隆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关于同意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
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
《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收悉。经县人民政府2019年度第十一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青海省牦牛和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现将实施方案主要内容批复如下: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青海省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实施单位及责任人:县农科局局长 黄 加
(三)项目建设地点:二塘乡、巴燕镇、谢家滩乡
(四)项目建设期限:项目建设期3年,即2018-2020年。
(五)项目资金预算:项目总投资195万元,分三年实施完成,每年投资65万元,其中:种子购置费49.5万元,占总投资76%;商品有机肥购置费15.5万元,占总投资24%。全部为财政资金。
(六)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全县提供优质青稞良种100万公斤,可为4.5万亩大田提供生产用种,经济效益可达到400万元;进一步增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项目区的青稞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合理耕作,合理布局,轮作倒茬,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可减少大气、农田环境污染,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七)公开推介优良青稞品种:结合我县农业生产现状和青稞各品种的产量、品质等方面的表现,项目建设选定品种为柴青1号。
二、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2019年建设青稞种子繁育基地0.5万亩。其中,二塘乡1200亩,巴燕镇3400亩,谢家滩乡400亩。2020年-2021年,分别在二塘、巴燕等青稞主产乡镇年建立青稞种子基地5000亩。
三、项目建设进度安排
(一)2018年12月底:完成项目前期工作;
(二)2019年1月-2月:开展种植户技术培训;
(三)2019年3月:完成项目设计、项目物资采购招投标等工作;
(四)2019年4月-10月:播种、田间管理、测产等农业技术推广;
(五)2019年11月-12月:项目总结,竣工验收;
(六)2020年和2021年实施进度安排与2019年相同。
四、资金使用及补贴方式
(一)青稞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单位(1亩)投资标准
项 目
|
单 位
|
数 量
|
单价(元)
|
投资(元)
|
一、种子购置
|
公斤
|
22.5
|
4.4
|
99
|
二、有机肥购置
|
公斤
|
26
|
1.2
|
31
|
合 计
|
|
|
|
130
|
每年建设青稞种子繁育基地0.5万亩,投资65万元。其中:购置种子11.25万公斤,投资49.5万元;购置商品有机肥13万公斤,投资15.5万元。青稞良种繁育3年,总共投资195万元。
(二)补贴对象及补贴方式
1.补贴对象:项目建设地块主要是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流转的土地及部分村社农户土地,补贴对象主要是种植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户。
2.补贴方式: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项目建设中对承担实施项目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及村社农户进行物化补贴,即根据地块面积供应青稞种子和商品有机肥,补贴标准为种子22.5公斤/亩,商品有机肥26公斤/亩。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项目领导小组。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切实搞好化隆县青稞种子繁育基地项目建设,成立由主管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县长任组长,县发改、农科、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督促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由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二是组建项目实施小组。项目实施单位和项目区乡镇政府及有关村委会相应组建项目实施小组,由县种子站站长担任实施小组组长,抽调县乡技术人员进行项目技术承包,具体抓好技术措施的制定、落实及督促检查,实施小组按农事季节分期检查进度,项目结束后,以项目实施方案全面验收。三是项目实行法人制。化隆县种子站为青稞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法人单位,其法定代表人在县农牧局的领导、监督下从基地确定、技术指导、种子管理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按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要求如期完工。
(二)强化生产管理。项目实施单位化隆县种子站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人员进村入户,实地指导农户进行青稞良种繁育,为了保证基地建设质量,项目区种植农户必须按户登记造册,由种植农户户主本人签名盖章,以备检查和项目验收。
(三)突出扶贫带贫。在项目建设中,要突显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承担项目建设的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必须要与一定数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链接。紧紧围绕青稞产业发展,建立“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机制,在项目建设土地流转、生产种子销售等方面与贫困户签订购销协议,推动贫困户与项目实施主体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
(四)加强资金管理。项目资金设专户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资金在运行全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坚决杜绝挤占、挪用、截留项目资金的现象发生,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全,支出合理。项目结束后提供财务决算报告,并就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坚决杜绝举债建设,严格防范政府债务风险,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五)强化监督检查。为了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牧局纪委不定期对项目建设实行全程跟踪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物资采购、发放等重要环节,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责令实施单位按期整改落实,确保项目建设不走样、不变样。
(六)加大政策宣传。青稞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是一项惠农政策、民生工程,为了在项目建设中更多的农户参与、知晓并享受到项目建设带来的红利,项目实施单位通过采取举办科技培训班、发放培训资料、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报道,让项目区群众及周边村社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项目建设在群众中的知晓率。
附件:1.项目基本情况表
2.项目投资预算明细表
3.项目技术方案
2019年8月25日
附件1
青海省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
项 目
|
基 本 情 况
|
备 注
|
项目名称
|
青海省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
|
建设单位
|
化隆县种子站
|
|
负 责 人
|
喇成寿
|
|
建设地点
|
二塘乡、巴燕镇、谢家滩乡
|
|
实施期限
|
2018年-2020年 分3年实施完成
|
|
预算投资
|
项目总投资195万元,每年投资65万元
|
|
建设规模
|
年均建立青稞种子繁育基地0.5万亩,繁育品种为柴青1号。
|
|
建设内容
|
通过项目建设,在项目区建立青稞种子繁育基地0.5万亩,其中二塘乡1200亩,巴燕镇3400亩,谢家滩乡400亩,购置青稞良种11.25万公斤,商品有机肥129.2吨。
|
|
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向全县提供优质青稞良种100万公斤,可为4.5万亩大田提供生产用种,经济效益可达到400万元;进一步增强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技术服务水平,提高项目区的青稞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合理耕作,合理布局,轮作倒茬,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可减少大气、农田环境污染,有利于项目区生态环境的改善。
|
|
附件2:
牦牛青稞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投资预算明细表
类别
|
明细项目
|
投资预算
(万元)
|
资金来源
|
具体内容
|
备注
|
青海省化隆县青稞种子基地建设项目
|
购置青稞种子
|
49.5
|
省级财政
|
建立青稞良种繁育基地0.5万亩,购置青稞种子11.25万公斤,亩播量22.5公斤。
|
|
购置商品有机肥
|
15.5
|
省级财政
|
建立青稞良种繁育基地0.5万亩,购置商品有机肥13万公斤,亩播量26公斤。
|
|
合计
|
|
65
|
|
|
|
附件3
青稞种子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1.土地整地。将油菜、马铃薯作为项目区青稞基地前茬,前茬作物收获后组织农户及时进行深翻,深翻20-25厘米,整地时做到地块平、松、碎、净、墒。
2.施足底肥。结合土地平整广施农家肥,通过施用农家肥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3.备种。根据近年青稞各品种在我县的产量、品质、增产潜力、抗倒伏、抗病虫草害等表现,选定繁育品种为柴青1号。
4.播种。适时早播,项目区平均海拔为2600~3000米左右,结合群众传统的种植习惯,项目区在3月下旬播种,播种采用撒播,播种量为22.5公斤/亩,播前采用15%粉锈灵拌种(亩用50~80克),防治黑穗病和预防青稞各种锈病。
5.田间管理。项目基地田间管理主要为病虫草害的统防统治,结合人工除草,化学除草选用2.4-D丁酯进行除草,青稞拔节期以前,亩喷洒2.4-D丁酯60-80ml,同时及时检测和防治各种虫害,苗期适时视其苗情酌情追施化肥,追肥以氮肥(尿素)为主,在青稞2叶1心亩追施尿素4~5公斤,抽穗前期亩施尿素3~4公斤。
6.收获与贮藏。项目基地青稞在腊熟后组织农户及时进行机械化收获,收获后及时凉晒,防止混杂,并分筛去杂,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0%~12%,以利于种子安全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