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扶贫模式入选“2019人社扶贫典型事例”;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工作入选“全国十大典型案例”;出台全国首部移风易俗地方性法规;民和县电商扶贫入选“全国电商精准扶贫典型案例50佳”……
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作为青海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5年以来,海东市坚持精准施策,下足“绣花功夫”,173万群众携手向贫困宣战,共同打赢了一场接一场的“硬仗”,踏出了一条从“贫困样本”逆袭为“脱贫样本”的铿锵之路,使河湟大地上这场与贫困的较量,打出了声威,也打出了成效!
拉面产业:拉出了扶贫新天地
“啪!”韩海明将一团面重重甩在案板上,面揉好后上下左右三拉两缠就抻扯出一把毛细拉面。2001年,看到老乡靠着拉面挣了钱、买了车,化隆县的韩海明到上海开了第一家拉面馆,到现在开了17家拉面连锁店,年收入百万元以上。
说起海东这碗拉面,这些年在全国声名鹊起。外地人喜欢它的“味道”:清亮的肉汤、鲜嫩的萝卜、翠绿的香菜、红红的辣油、金黄筋道的面条;家乡人喜欢它的“劲道”:一年拉回100个亿, 1.28万户7.26万名贫困人口通过它实现稳定脱贫。
一碗面拉出了海东扶贫新天地,也创造了海东独有的脱贫奇迹。
海东拉面产业有多强?截至2020年10月底,海东籍群众在国内279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2.83万家,在20多个境外国家开设拉面店39家,注册登记拉面自主品牌81个,品牌门店1685家,拉面劳务从业人员17.966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31亿元,利润46亿元,拉面从业人员工资性收入53亿元。
依靠一碗面,从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海东贫困群众“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创了牌子”,实现了特色拉面产业的“六子登科”。这些,离不开海东拉面人坚韧不拔、敢于走出大山和贫困斗争的精神,也离不开他们身后的“娘家人”。
这些年,拉面人在哪里,好政策就在哪里。海东在发展拉面产业上不遗余力,先后制定出台《海东市“拉面产业”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海东市推动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等百余项政策性文件,提出了市场开拓、品牌培育、人才培养、产业链提升、金融支持等“一揽子”措施,为拉面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提供了政策保障。
这些年,拉面人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从以县级政府的名义为拉面务工人员开具外出经营介绍信,到与40多个大中城市建立协商共管机制,政府部门的服务从未缺位。海东市近年先后在拉面从业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了14个流动党支部,市县两级在全国设立了102个办事处和服务站,协调解决拉面人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用工社保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为扶贫产业保驾护航,让拉面人吃了“定心丸”。
拉面产业的壮大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化隆人外出赚了钱,最重要的还不是钱。”在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副局长马建国眼里,出山门、进城门,拉面大军的“系统”正在不断更新。最可喜的是,这碗面让拉面人“换了脑子”。
湖北武汉的一位化隆面馆老板娘说,过去很多人没进过校门,有的连“官名”都没有。进城找不到厕所,不会用电脑、银行卡,不会签租房合同,吃尽苦头。后来,“面二代”多是初中生,现在的“面三代”基本都是大学生了。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山根村是个深度贫困村,218户中有93户靠拉面致富,这几年走出了21名大学生。村民马建成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卖了一套房。以前到处开店,搬家是常事,儿子小学一年级读了3年。到浙江省兰溪市后,老马不搬了,“哪怕少赚点,也得让娃娃踏实上学。”两个孩子先后考上大学,老马心里甭提多甜,“孩子受教育,日子更红火!”马建成说。
目前,化隆拉面人的“拉面娃”在外省借读的有2000余名,每年返乡高考的学生达200人以上。2015年以来,化隆县高考状元及文理科前三名,均为拉面人子女。这样的影响,远比“赚票子”深远得多。